官场中神秘的“蛛网效应”——透析年龄规则的背后秘密

2016-1-26 Q帝 职场潜规则

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蛛网效应”,百度搜索中的答案是: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某种产品在第一期中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第二期必定生产增加,价格下降;由于第二期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又引起价格上升;再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降。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又称“蛛网理论”。“蛛网效应”的本质是供求关系引起的商品价格周期性的循环往复,所以如果仅从循环往复的角度看,行政管理中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蛛网效应”。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地或某部门的行政干部年龄都普遍偏大时,会突然有一次干部年轻化运动,然后这次人事改革马上成为亮点宣传几年。可是数年之后,又会发现当年的年轻化队伍相比周边又呈现出老龄化,很可能又一次年轻化运动要开始。经济学中的“蛛网效应”是自然调节的产物,行政管理中的干部新老交替表面看肯定是人为操作,但其背后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解析此行政现象必须要先理解年龄在中国官场中的特殊意义。

年龄越来越成为中国官场中共同的默契和一致的标准。表面看很可笑,官员的职位应该和能力联系最紧密,和其年龄有什么关系?而且没有任何科学、不科学的数据或事实证明当细化到每一年时,人与人之间、或个人自身之间会有什么智力、能力的差异。年龄作为一种标准虽然不尽合理,但其公开与公平又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此我们要特别引入心理学心理测量中效度与信度的概念。在心理测验中,效度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而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比如我们可以用测量每个人头部周长的方法确定每个人的智商,此测量方法的信度很高,即结果准确可靠又高度一致,但其效度为零。而通过年龄规范官员执政能力的方法与此类似,即信度很高,效度为零。

官场中的年龄标准真是一无是处吗?不是,其操作很容易,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主观判断地干扰。所以在可笑的年龄一刀切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在官员任命中无有效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的无奈。正是没有竞争和退出机制,如果不采用最为客观的绝对信度标准,那很可能出现各种标准、理由以维护在职官员的官位,而官员又会出现以自然人死亡为唯一退出、晋升标准的官场游戏规则。

通过解析中国官场中极为特殊的年龄游戏规则,我们可以发现行政系统中官员的新老交替的“蛛网效应”就是年龄规则之下的必然现象。我们试想某老干部按年龄要退下,但还在位,其在任用干部方面一定偏爱年轻人,因为年轻人资历浅易于控制,而且其必然还会通过苦干获取资历,最重要是老干部可以冠冕堂皇地把任用干部的公共资源无意中变为私人恩惠,在中国知恩图报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老领导将来退休后自然依然能得到年轻老部下的关照。同理如果年轻领导在位提拔干部则会偏爱老同志,因为老同志的年龄限制所以在未来与自己没有竞争力,即使老同志的水平高、能力优秀,但这些都不属于官场中核心竞争力。于是中国官场中的“蛛网效应”实质是:老干部用年轻人,为了将来退休后得到更多关照;年轻领导用大年纪干部,为了现有职位的安全。这都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选择。如果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角度看此“蛛网效应”,确实有些荒唐,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年龄的荒唐标准,那官员晋升中恐怕会出现更多的荒唐。

标签: 蛛网效应 官场年龄 年龄规则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