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少国疑中的用人权谋机制

2016-1-2 Q帝 权谋文摘

吴起可以说是春秋时期非常传奇的一个人物,除了其个人道德方面的一些瑕疵之外,同时期以至于后世,都没有人对其能力有过质疑。而我们恰恰要说一个,其个人能力影响其职场发展的例子。

当时吴起做河西太守时取得了很高声望,但魏国却选了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地对田文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战死,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比得了我吗?”田文承认不如。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比得了我吗?”田文也承认不如。吴起说:“据守河西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比得了我吗?”田文还是承认不如。于是又问什么田文的职位却在自己之上呢?田文解释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许久后认可了田文的理由。

我们的重点正是要分析田文的解释。

田文讲了三个原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后两个其实在吴起的第二个质问中已经证明不是问题,所以问题的一切都集中于主少国疑。

而这其中“主少”是起因,“国疑”是结果,所以问题的根本就是“主少”,即国王年幼刚刚即位。这正是行政管理中用人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下级的工作能力一定要在上级驾驭能力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为马车配马,不能把马的力量、耐力、速度等素质如何优秀作为最重要指标,而是要首先考虑御手驾驭马的能力,而在其能力内选择合适的马,如此车不会翻的重要目标才能实现,而至于车是否能跑得更快则是被牺牲的管理指标。

此种用人现象最大悲剧在于,在号称求贤若渴的用人思想指导下,居然还会出现有人才因为自己能力太优秀而被牺牲或淘汰。当然有同志认为只有在职务世袭的管理体制中,才会出现因主少国疑而制约下级人才发展的普遍具有合理意义的悲剧现象,仅是如此吗?

目前管理中职务晋升主要有选拔、推举、竞争三种方式。选拔顾名思义自上而下的选择提拔。推举则是自下而上的保举推荐。竞争则是多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模式。这其中选拔制的效率最高,但其再次发生主少国疑的用人悲剧的可能性也是最大。

选拔制缺点在于被选拔者的才能天然受制于选拔者的自身才能,试想为自己选下级与马车夫为自己选马的逻辑当然一样,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说的武大郎开店现象。以往我们经常用此讽刺个别领导的心胸窄或是格局不够高,但本质上选拔制注定如此。

心理学上讲,人最容易亲近两种人:一是自已想成为的人;二是像自己的人。第一种类似于偶像崇拜,自上而下的选拔制肯定不会出现此情况,所以当然选像自己的人。“像”一字天然带有主从关系,比如我们从来都说晚辈像长辈,某人像某明星,永远不会倒过来说。这其中的“像”就有了“近似”和“不如”两层含义。由此可见选拔制中天然携带主少国疑式用人悲剧的基因,只是在武大郎开店时会暴露得特别明显。

推举制就一劳永逸吗?也不是,推举制由于受规模、操作细则的影响较大,也是优劣参半。相比之下竞争制更便于操作,而且其结果也更容易为人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相马不如赛马。但为什么竞争制又总不能得到大面积普及呢?因为竞争制天然解决了底层权力的原罪,即通过竞争取得的权力合法性会使底层官员轻视系统的权力架构。换句话说选拔制虽然会埋没人才,但会使下级对上级有更多的归属与依赖,行政系统自然趋于稳定。而如果底层都是竞争取得权力,容易对上级的权威性自然不自然地挑战,系统的稳定性当然受到影响。

所以面对主少国疑的用人机制缺陷,选拔制、推举制、竞争制混合搭配,扬长避短地设计方案可能会在现实情形中减少当年吴起那种充满合理性的悲剧。

标签: 权力架构 主少国疑 权谋用人机制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