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之死——功高震主必然兔死狗烹!

2015-7-19 Q帝 权谋分享

看史书时,发觉很多功绩卓然的功臣,下场往往悲惨。

比如蒙恬攻破齐都,后又率大军镇守边界,使匈奴不敢越长城一步,最后自杀;韩信吞灭魏、赵、齐三国,是促成汉朝大一统的功臣,最后被杀;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保全了刘氏政权,最后被诬为“地下谋反”,死于狱中。这是个怪现象,这些人具有将相之材,按理说是君王处理政事、出兵征战的好帮手,而为什么在他们事业达巅峰时,对其弃如草芥呢?

1、 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权势已经超出可容忍范围。

对无法驾驭的下属,老板是不会喜欢的。蒙恬当时统率的是军队,而且他所统领的军队时时与匈奴交锋,经过战争的洗礼,具备很强战斗力,因此若他用这支军队与秦国对抗,则会威胁到秦国统治。而韩信曾被封为齐王,是异性王中权势最大的,而当汉朝建立后,却把他改封为淮阴侯。原来封王类似是一张支票,当天下还不一定是刘家时,支票有效期无限延迟,而当天下属刘之后,支票就立马转变为空头支票。韩信心里就颇不平衡,最后因谋反被杀。而周亚夫曾亲率政府军与七个诸侯王对抗,并一举擒灭,因此上升为御史,后又成了丞相。其时他声望已无以复加,估计他也料不到自己会落得死于狱中的结局。这些人权势达到顶锋后,却又于不久后,滑落低谷。

2、除了权势这一因素外,其悲惨结局与这些人性格有关。

先是蒙恬,与太子扶苏交好,最后赵高、李斯等人阴谋发动沙丘政变,却无法阻止扶苏自杀,太子自尽后,他还以为自己的忠心能为皇帝所知,却不料朝廷尽是奸人天下,以致饮恨于狱中。而韩信性格中有两个大缺陷,一个是优柔,一个是自大,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故事肯定很多人都有听过,他认为刘邦只能统领十万军队,自己统领的军队越多越好,如此气焰自然会受刘邦怀疑,而且部下几次都劝其谋叛,都不肯,而在其势力最弱时,却打算与一个军事菜鸟联合,来个里应外合,最后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绛侯周亚夫的缺点是过于自大,他认为自己是景帝的功臣,理应受到皇帝的尊重,因此敢处处顶撞皇帝。被削职后,景帝邀请他就餐,却故意不给他筷子,他愤愤不平,告辞而出,汉景帝对此也相当忿恨。

3、再一是策略,帝王对长久权力稳定的考虑。

明君应料想到长远事态的进展。而韩信、周亚夫被除,正是印证了高祖与景帝都是深思熟虑的皇帝。很多统治者,在其晚年时,都要杀些功臣,一是立威,二是为避免权臣干政,危害其后代的统治。韩信死的时候是公元前196,而刘邦只比他多活了一年,周亚夫死于公元前143年,而汉景帝于两年后去世。所以当周亚夫罢席离开时,汉景帝说了句“此鞅鞅,非少主臣也”。另外也可以提朱元璋时的历史作参照,朱元璋当皇帝时,掀起了明初四案,杀了一大批功臣,而当太子劝他少做刑罚时,朱元璋一生气,就把一根全是刺的棒子扔给他,并对他说,现在杀这些功臣,是为其拔刺。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种行为,但只要提起王莽、梁冀、赵匡胤等,即可窥其一斑。

因此权谋网Q帝认为:1.要不自己当老板,要不别太高调。2.尊重领导,才有可能让领导尊重你。3.多站领导角度思考问题,你就能明白他需要的是怎样一个员工。

标签: 权力稳定 功臣悲剧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