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权谋:除掉老上级,必须借助天意背后的深度心理算计!

2022-7-25 Q帝 权谋分享

【出处】《资治通鉴》第60卷 汉纪52

【原文】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使人诬卫尉张温与袁术交通,冬,十月,壬戌,笞杀温于市以应之。

【译文】太史观察天象后声称,朝中大臣中将有人被杀死。董卓借机派人诬告卫尉张温与袁术秘密联络。冬季,十月,壬戌(初一),将张温在闹市中笞打而死,以应天象。

【解析】张温,曾经为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奉命讨伐韩遂、边章、北宫伯玉的叛乱,威震天下。《三国志》记载: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略有不同,这个不同之处就是通鉴没有提及张温和董卓的矛盾和死亡地点。这里《资治通鉴》的编著者司马光比《三国志》作者陈寿,略高一筹。

陈寿如实记载了张温和董卓的矛盾。这个让人看完,会认为,董卓杀张温只是心胸狭窄的个人恩怨,这样就庸俗化了董卓的政治智慧,又让人觉得张温有一定的错,该死。而司马光删除了这个恩怨记载,让大家认为这个董卓是出于政治目的,不管有没有恩怨,张温都必须死。这样不提及任何原因的情况下,闹市区杀了张温,彰显了董卓的残暴。所以对比来说,司马光的才华,就能看出来了,剔除了情绪感情的影响,而又表达了个人对董卓的态度。陈寿客观记录了历史,提及矛盾,只说了死的方式,没说地点,模糊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个人态度的表达。不过,这个不是咱们的重点,重点是董卓除掉张温的手腕,我们必须学习。

1、董卓除掉张温的难度在哪

张温是董卓的老上级,而且张温也看不上董卓。对于一个威望比自己高,而且不配合的人,董卓必须要除掉他这个隐患,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力稳定。但是这个直接杀人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董卓面临三个问题。首先,军界讲究上下级的伦理,如果直接杀了张温,自己以后如何带兵?其次,张温没有错,短时间找不到大错的证据。第三。如果直接伪造证据,因为之前的恩怨,恐怕大家也都不信,会弄巧成拙,影响威信。和你有矛盾的那么多,你董卓刚掌权,就这样杀异己,会引发集体恐慌。

2、释放政治舆论信号做铺垫

汉朝从董仲舒提出罢黜把家之后,是讲究天人感应的。于是有太史望气,提前把“当有大臣戮死”这个舆论释放出去。为后来的诛杀做好各种铺垫。首先,是天意,这不是个人恩怨的问题,是老天的安排,这是劫数,也就是说,命该如此。其次,是接受,如果忽然间杀了大臣,大家一时之间就难以接受,会舆论整体集中爆发,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大家都知道要死人,该讨论的已经都讨论了,真的死人,大家就没有那么多的舆论兴趣了。最后是,庆幸,其他大臣庆幸不是自己,而不是去同情张温了。

3、罗织罪名当众斩杀应天象

本来要死大臣,大家人人自危,但是后来是死了张温,大家都弹冠相庆,因为不是自己。董卓就是巧妙的利用了大家的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把本来杀张温的压力,转移到了众多大臣身上,让他们产生恐惧,而揭晓答案时候,他们为自己摆脱危险而高兴,哪还有心理去同情张温?董卓通过集体压力,让大家和张温划清了心理界限。没有人同情张温,因为同情他就是把危险带给自己。所以,这个时候,董卓再次的落实罪名,也就没有人怀疑董卓了,尽管有矛盾,但是大家都认为是天意。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是天意,因为每个人内心都不想让自己背负道德压力,如果张温不该死,哪谁该死?他死了,而且是他真的有罪,大家才没有天象的压力,才能够摆脱道德的谴责,不然,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安危去牺牲了无辜的张温,无论如何这个是说不过去的。而公开处决张温,反而让大家认为董卓是没有任何私人恩怨的,如果偷偷的处决,恰恰引人怀疑。看到公开处决,老百姓会想,一定是张温有错,不然不会公开,说明董卓光明正大。老百姓都会逆向合理化。利用天意,董卓成功转化了矛盾,公开处决,成功掩盖了阴暗。所以,这个心理转化的节点,大家应该要好好品味、学习。

标签: 舆论操作 天象舆论 舆论制造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