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困惑:谈谈俞敏洪的二次创业!

2021-11-16 Q帝 权谋分享

【困惑】老大,能讲解下新东方老总俞敏洪转行做直播电商,被经济日报批评的事情吗?特别想听下权谋角度的分析?

【解析】安排。在VIP群里讲了两次课了,这次专门写篇文章给大家,因为这个具备创业典型的样板意义。

俞敏洪的创业经历被拍成电影《中国式合伙人》,成了他事业的巅峰时期的标志,买了他几本传记看了之后,就没在关注,直到他在抖音上公然挑起两性之争的时候,我敏感的感觉到,他的事业进入了危机阶段,因为这种极端的言论,其实就是旨在吸引眼球用的,为什么一个上市公司的老大,需要这样博眼球出位,原因必然是流量的缺失,需要深度的营销,煽动舆论。如果事业在巅峰期,恐怕没时间,也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导致股价下挫。我还在讲课的时候,专门分析了这件事情。

果不其然,两年后的今天,俞敏洪在教培行业的整体衰败下,把八万套桌椅捐赠之后,直接转型到直播卖农产品了。我也在讲课的时候直接说,他做直播电商不合适,他的老部下罗永浩适合直播带货,而俞敏洪却不适合。因为新东方的体量太大了,摆地摊的方式不能满足新东方的转型需求,以及农产品是个极端成熟,微利行业,并不适合他赚快钱等。我还讲了很多,第二天,经济日报写的《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的文章基本上和我的观点完全一致,不过俞敏洪直接驳斥经济日报的观点。尽管他曾经是个成功的企业家,现在也是财务自由,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

他的成功源自,国家进入世贸组织,国门打开,急需大量的人才出国学习,于是顺应了国家的大的趋势。但是在2018年10月8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要有必胜的信念》一文,作为稍微有政治敏感度的人,就能够感知到国家的决心。三年的时间,俞敏洪充耳不闻,丧失转型和收缩的历史机遇,现在却通过捐赠桌椅和退费的残局,获得了同情。真正的高人是未雨绸缪,而非痛苦离场。这充分说明了俞敏洪缺乏政治敏感性。

国家双减教育政策之后,就是提倡职业教育,而作为标杆意义的新东方却不涉足这个行业,这就是经济日报的立论,尽管记者没有创业过,但是政治敏感度和大局意识是高于俞敏洪的。经济日报的观点其实就是国家的观点,其实对于二次创业,俞敏洪要做的不是反驳,而知注意到国家的信号,主要是三点:

1、迎合趋势,才能获得国家政策倾斜。

新东方暗合了国家的政策方向才成就了大的事业。而国家现在的国策就是提倡职业教育,调整中国人才结构的重大举措。国家希望作为标杆企业出来做历史的担当,这样做,国家会有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植,这就相当于坐上了快车道。创业投资,都很辛苦,但是辛苦和辛苦不同,有些项目国家扶植,能够提升极大的效率。而有些传统行业国家不会给与太多的杠杠,真的就是辛苦钱。迎合政策,才能进入快车道,这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喜欢看新闻联播,因为要知道国家政策,就知道了资源的分配方向。

2、要利用好原有资源,才能事半功倍。

新东方的经验完全在教育行业,和直播带货的电商完全的不搭界。原有的资源基本上有不上,即使有些英语老师转型喊麦,这能够有多大的优势呢,而且还是农产品,英语喊麦国外,也不现实,检验检疫运输保鲜的成本太高。而如果继续职业教育,无非是找老师研发课程,继续招生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利用原有的英语老师,翻译国外的职业培训的课程资料,实现完美的对接,继续发挥其优势。自身的教育经验也能够继续高效的发挥出来,而完全的跨行,就是放弃原有的优势,走向陌生领域,要交学费的。

3、圈地中原,才能够刺激资本想象力。

都知道河南是高考最难的地方,而未来中考分流,会让更多的学子走向职业化教育。一个多亿的人口优势,土地的优势。都能够适合俞敏洪自己想的,建立一个类似于斯坦福这样的大学。相信中原大地任何一级政府都愿意给他土地,帮助他筹建这样的职业大学,而且这样的故事能够在资本市场刺激更大的想象力,能够圈到地,能够圈到钱不说,还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符合国家政策,能够给乡村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化人才。可以请薇娅或是李佳琪来讲课,培养更多电商人才,而不是自己去直播竞争啊。

这对我们的创业人的启示是什么啊,就是三点,首先是,我们要分析国家的政策,看看国家的资源分配的方向,才能够让自己的创业资金有更大更多的杠杆,能够快速的裂变发展。其次是,分析自己的既有资源,不断的在原有的资源下不断的积累和发展转化。隔行如隔山,任何的换行,都要交大量的学费,因为任何的行业都内卷的严重,都是一大堆的企业。人家深耕多年,你凭啥和别人竞争?最后就是,自己的不仅仅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平台本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人才支持,这样才能做大做强,而不是为了一些个微薄的利润,人才谁来?要利用政策优势,而不是远离政治,不然做不大!

标签: 政策解读 二次创业 创业转型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