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指责领导表面犯了大忌,其实恰恰是维护领导权威!

2021-7-27 Q帝 权谋分享

【出处】《资治通鉴》第229卷 唐纪45

【原文】泚既退,从臣皆贺。汴滑行营兵马使贾隐林进言:“陛下性太急,不能容物,若此性未改,虽朱败亡,忧未艾也!”上不以为忤,甚称之。

【译文】朱泚退去以后,随从诸臣都来向德宗道贺。汴滑行营兵马使贾隐林进言说:“陛下性情太急躁,不能包容万物。如果不将这脾气改一改,虽然朱败亡了,但忧患仍然不能止息!”德宗并不以为受到冒犯,对贾隐林甚为称许。

【背景】因为削藩操作,最终导致泾原兵变之后,唐德宗逃到奉天,被朱泚围困长达一个多月,史称奉天之难。这是解围之后的一段对话。

【解析】通常情况下,面对领导的错误,作为属下,不管心理有多么的不满,都不能当面对领导指出。因为这种举动是非常危险的,公开指出错误,会让领导下不了台,从而怀恨在心。但是为什么这次贾隐林公开说皇帝错误,却得到了皇帝的称赞呢?这背后的权力逻辑是什么呢?

1、表面是指责,实际是开脱

这次奉天之难,唐德宗被搞的相当的狼狈,饭都不保证吃饱了。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大的失败,唐德宗已经无法掩饰自己的错误了。必须出来承担责任。这时候,不是,承不承担责任的问题,而是怎么承担责任的问题。通常的操作推给意外,或是推给身边的小人,但是这对唐德宗而言,都不具备。在百般苦恼之际,贾隐林说,你性格太急躁,如果不改,后续还会失败。这句话,表面是指责,其实这就是为唐德宗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这不是你的过错,是你性格的原因。如果指责做事错误,这就是有损皇帝的权威了。因此,表面指责,其实这是给了一个利益损失最小的推卸方案。

2、胜利到来时,展示大胸怀

但是这么好的推责方案,选择说出的时机非常的重要。如果在奉天危机没有解除,朱泚没有被打败的时候,任何的指责,都会让皇帝无从发泄的坏心情爆发,从而立即对指责的人,下杀手。这样做,对于权力而言也是对的,因为外部危机的时候,权力内部不能分裂。而如果等皇帝回到长安,这样的指责,又起不到推卸责任的作用。只有从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这样效果最好,领导虚心接受下属的不满,展示了勇于接受错误的胸怀,也让错误有了归宿。所以,这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任何时候,不是你做的不对,而是你没有选择最佳的时间来表达。找对时间,事半功倍。

3、不能只看手段,要看原理

很多权谋类的书籍,只讲手段,不讲外部的条件和时机,这就会让人自己觉得懂得很多,却无法使用。即使使用,也是有时对,有时错。而复盘的时候又觉得很清晰。原因就是孤立的看待手段。比如,我们常见的三十六计,看起来很精彩,拿出来分析案例也都非常的有效。但是就是使用起来不顺手,就是没有讲解,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在什么时机下使用,物质因素,时间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大家都知道给领导说指责性的意见是不对的,这就是对权谋原理的初级水平。如果能够向贾隐林这样的高手,此时指责恰恰给领导铺设了最佳的推责方案。所以,我们不能之看表面方案,而要看原理。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你能看出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不指责皇帝的错误,还是出来指责皇帝的错误,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在维护领导的利益。要么是不让领导的利益有损失,要么是尽可能的让领导减少损失。这都是对的。但凡拘泥于手段本身,而忘记目的,都不会走太远。多说一句,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却过不好这一生,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带着目的,解决问题而读书,而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把读书当成进去的手段,所以才导致了过不好的局面,不是书的错,是不会读的错!



标签: 推责方案 指责领导 如何指责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