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通鉴:整顿组织风气,必须外部震慑,内部揭发!

2021-4-6 Q帝 权谋分享

【出处】《南齐书》第26卷 王敬则传

【原文(王敬则寻迁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吴兴太守。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于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郡无劫盗。又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令偷身长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内以清。

【译文不久,王敬则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吴兴太守。吴兴郡过去有很多抢掠现象,王敬则便把一个十多岁的在路上捡遗物的小孩,杀了示众,从此这里便路不拾遗,不再有劫盗现象了。王敬则又抓住一个小偷,便把小偷的亲属全部叫来,当着他们的面鞭打小偷,然后让小偷去扫大街,一段时间以后,让小偷检举其他小偷来替代自己,其他小偷怕被认出来,都逃走了,境内于是清平了。

【解析】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难的管理就是整顿组织风气,可以说,好比“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为风气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段时间的暂时现象,而是长久以来的积弊。没有明确的整顿对象,或者是都是整顿对象,万般头绪,无从切入。而南齐的出身江湖的王敬则,精通底层心思,采用了和学院派的管理者截然不同的手腕,两招就解决了混乱的风气。

一、外部高压震慑

1、最弱的人

一个十岁的孩子,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会有恻隐之心,但是,王敬则却拿这个孩子,作为立威的工具。完全突破了所有人的接纳底线,对所有人都激发出了恐惧感,让众人感知到了规则的残暴无情。

2、最小的事

如果十岁的孩子参与抢掠,还情有可原,但是核心是,这个孩子只是捡了别人抢劫后,遗留在路上的小东西,这样的毫无恶性的行为,这么小的事情,都被处罚,这给众人一个清晰的认知,没有逃避空间。

3、最残酷刑

对于一个孩子,捡了点东西,即使该罚,也最最多打几十大板,或者罚点钱。但是王敬则,却直接把他杀了示众。最残酷的刑罚,用在一个孩子身上。极大的舆论传播,短时间就形成了政治高压。

二、内部检举揭发

1、当众殴打

毫无底线,毫无空间,毫不留情的方法,让人不敢去挑战风气底线,但是这些不守规矩的人,可能还保有侥幸心理,但是抓住一个盗贼,当众殴打,就是让他们周围的人,直接形成高压严打态势。

2、当众羞辱

让他扫大街,这个伤害性极小,但是侮辱性极强。这种羞辱,天天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没有人能忍受,这种心理的摧残。所有人的坏人,都怕自己也会和他一样,毕竟不要脸的人,微乎其微。

3、当众检举

这种当众羞辱一段时间之后,给了他一个赎罪的机会,那就是检举揭发一个同行,这样就能代替他自己。谁都害怕被指认出来,纷纷逃跑了。外部没势力,内部无动力,风气一下子就好了。

三、江湖派的手腕

1、不惜残忍

直接杀小孩子立威,这种残忍的手段,学院派的管理者是做不出来的。他们讲究罪刑相适应,但是,学院派这么做就不可能让人整体产生恐惧。处理无形的对象,就要高压震慑,非此不行。对某个人的管理讲究公平正义,对整体的管理,讲究政治高压。

2、不守规则

难道,犯罪不应该依靠对其自身的处罚,来起到震慑效果的吗?为什么,让他能通过检举揭发,来代替处罚呢?这就是不能遵守常规的规则。对孤立的个人犯罪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非特定群体,这样做,好比注入了病毒,迅速让组织人人猜忌,人人自危。迅速瓦解坏人的内部合力。

3、不怕指责

学院派都是通过激励啊,奖励啊,通过人性的善,来引导管理,但是江湖派,都是通过人性的恶来限制行为。学院派适合常规的普通人的管理,而江湖派适应对坏人的短时间的管理。更加通俗点,就是学院派是吃药保养,而江湖派是直接手术切掉病灶。江湖利用人性的恶,不怕被指责为暴君。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王敬则,通过政治高压和检举揭发,利用人性的恐惧和人性自保,短时间就完成了对整体风气的整顿。我们看看待一个好的管理,不能仅仅看是不是善恶,而是要看成本与代价,以一个十岁的孩子的命和一个盗贼的羞辱,扭转了风气,这是多么低的成本啊,这么低的成本就保护了一方百姓,即使被人骂几句残忍,又如何呢?“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老子这句话,说的也是这管理心态!

标签: 政治恐怖 政治高压 政治揭发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