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鉴:“司马光砸缸”背后的权谋故事!
【出处】《宋史》第336卷 列传95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解析】这就是“司马光砸缸”故事的最原始出处了。大概两年前,文物专家马未都老师在某电视节目中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大意是:司马光生活的年代,宋朝。当时是无法烧制出能淹没一个人、直径达到一米的大瓷缸。从文物论证角度来说,这事是假的!其实马未都没有看过宋史,因为宋史原文不是缸而是瓮。不过他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这个故事可能就是假的,不过不是缸的问题,是故事本身的问题。这个故事,从权谋角度来说,有三种可能:
1、形象塑造
司马光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出名,于是策划了这个事件,或者是伪造了这个事件。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很多时候,历史名人都为自己年少时的行为贴金,年代久远,谁知道真假。本来就没有的事,但是为了塑造一贯聪明,面对突发事件,能够从容镇定的想办法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一个七岁的孩子,怎么有力量砸破水翁呢,是不是一群孩子集体推倒水翁是不是更具有操作性呢?其实但凡历史上的名人,童年都不一般。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有意安排,让普通人不去嫉妒统治阶级,而是自惭形秽,你天生没那个命,就别想着往上爬了。
2、坏事遮掩
看段野史:一群官二代在一起攀比,一个熊孩子拿出了家里的夜明珠,对司马光说,这是皇上赐的,于是竟然在司马光面前把宝物砸碎了,司马光脸上很没有光彩。又不甘心甘拜下风,那个炫耀的小伙伴说,我家有一口御赐大缸,可比你的夜明珠值钱多了,别的小朋友都嘲笑他说他不敢砸这口缸,小伙伴的话更加刺激了司马光。于是就说,我要是把这口缸砸了,你们以后都要对我心服口服。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司马光趁人不注意,把小伙伴推入缸中,然后,在其他小伙伴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从容搬起一块石头,把这口大缸给砸了,即便家人知道砸了缸也不会怪罪他。
3、关系攀附
依据光山县上官姓氏家谱中记载:司马光童时七岁时,(即公元1025年)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曰“感恩亭”, 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司马光宣传自己砸缸救人是为了展示聪明,而被救的上官尚光为什么念念不忘呢,因为,司马光日后成了大宰相,而司马尚光却因为学习成绩没有能走向仕途,从事了经商,(想想也是,自己都能掉到水翁内,想来也不是智商高)经商那时候被人看不起,他主动为司马光建立感恩亭,也相当于跪舔大宰相,让人家明白他和司马光关系非同一般,也算是另类的送礼方式,让自己获得更多政治资源。
司马光砸缸的事情,除了上面说的,一群人立马推翻水缸的方法之外,马上脱下衣服,让落水者抓住,是不是比砸破缸更快,更有操作性呢?再或者大声呼救,立马呼喊大人也是有极大的可行性呢,谁就肯定一定能砸的开,砸不开,岂不耽误?出事谁担责?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一个故事,我们要拓展思维,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样的事情,历史上有几种解决办法,这些办法的优劣都是什么,适用的条件和场景是什么,得到的结果能不是引发了连锁反应,成本的核算和评估,风险的承担和意外的处理等等。权谋的学习和训练并不是要追求一个答案,而是要促进多维度的思考。
热门文章
最新评论
- 何琦
不错!充满智慧!许多疑惑都解除了! - 沙丽平
谢谢,已购买!蛮好的!!! - Q帝
@小凯:早明白,早改变。 - 小凯
我是一个没有背景没任何关系的人可以说是社... - Q帝
@回到老家:美国有遗产税,捐赠可以免税,... - 回到老家
q帝,最近看见新闻有电商富翁捐款,过年期... - Q帝
@萧何:上厕所,让人过去,这是失职。 - 萧何
极端了,作为一个正常人这种情况怎么可能让... - 混混下场惨
看历史书,王君廓最后是被房玄龄集团给办了... - 说书场戏
石敬瑭本就是后唐的一个小军阀,跟着另一个... - 萧何
正如Q老师所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不... - 萧何
@索栎:幼稚了哈,中产属于社会阶级中的一... - 过来瞅瞅
背景,资源,关系,天赋,指导这些人人都有... - swinsk
太对了, 第3点尤其重要 - Q帝
@主流:历史上就一个豫让,而且死的很惨。 - 主流
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对第三条持否定态度,电视... - Q帝
@来了:是啊,能够找到一个对的门路,非常... - Q帝
@假年:是这个道理! - 来了
改善眼界,能力也难着呢,提着猪头找不到庙... - 假年
历史上教训也不少,王安石变法时就用了一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