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凡是大事都是政治——如何处理犯错的大人物!

2019-10-28 Q帝 权谋分享

【出处】《明史第213卷 列传101

【原文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译文黔国公沐朝弼多次犯法,应该逮捕他,朝廷议论却难办。居正提拔他的儿子,骑快马去绑缚他,不敢乱动他。押到京城,请求宽恕他,将其囚禁于南京。

【解析】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这可能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历史上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实行过。因为凡是大人物犯错,不是简单的按照司法程序就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先利用政治手段孤立起来,除掉势力之后,才会按照法律走走形式。如何处理犯错的大人物,历来都是难题,惧怕的不是没有证据,而是如何降低反抗,最小的成本拿下。可以说张居正拿出了一个标准的处理流程。

1、擢用其子

触动一个大人物,怕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背后的政治势力,大人物背后盘根错节,都是“一荣共荣,一损共损。”所有的打击行为,都会被视为政治清算,因此都会抱团反抗。所以,提拔黔国公的儿子,就是他背后的政治势力一个信号,只针对黔国公本人,而不是利益共同体。这个可以极大的降低背后势力的反抗,三国时期诸葛亮处理同样的托孤大臣李严,也是用其子而废其本人。

2、驰使缚之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的抓捕。这个主要是,刚刚提拔他的儿子,这个时间点,他们全家都还没有防备,或者可以说这个时候防备心最低,而且快速的抓捕,能够减少各种势力做出准备而阻碍办案。现实中都是如此,趁着开会休息时间抓捕,趁着刚刚提拔为上级副职不久,让他没有准备的时间,让他的势力没有联络的时间,减少人情,证据阻力。

3、不敢乱动

很多人办案,有个毛病,就是觉的这个人是阶下囚了,就会毫不顾及形式和面子,对被抓捕的人,羞辱,敲诈,但是张居正对抓捕办差的人,下了死命令“不能动”。黔国公毕竟是个大人物,即使抓捕也要尽到形式上的尊重,不然,任何形式上的羞辱,都会物伤其类,引发其他的高官不满。而且能够引起鱼死网破的反抗,这样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历朝历代,对高官犯罪都是优待的。

4、请贷其死

大家都觉的黔国公不能动,而你张居正就比别人牛?你一个人就想和政治派系为敌?谁的屁股也不干净,不怕其他理由被反击?张居正高明就在这里,自己抓了人之后,立即公开求情,要求赦免黔国公的死罪,向黔国公的背后势力,做出了这样一个姿态,抓人是自己公事公办,例行公务的工作态度,但是求情是却张居正的政治态度,这样让大家觉得,他没有私怨。

5、锢之南京

为什么难办,看看背景:首封黔国公为沐晟,始祖为开国功臣沐英,传袭十余世,世代以总兵官挂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等处地方。权谋电视剧《琅琊榜》里面的云南沐王府就是这个为背景。如何判是个大问题,杀了,背后有军方势力,不杀又违背国法。所以干脆来个囚禁,一直审判,就是不下判决,玩了个超期羁押。最终让他还吃好喝好招待的,没有下定论,让他死在了监狱里,不了了之。


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抓到了背景,却囚禁在南京,根本原因,也是增加求情的难度,他在里面有什么消息,过去的那种通讯条件,南京往来北京也需要个把月。异地审判,就是把身边的人情干扰排除。这也是孤立信息的一个技巧。张居正,把这个案子通过上述的手段,完美的解决了黔国公的事情,没有引发政治震动,维护了法律尊严,达到了极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人情效果。

【附记】有网友看完后给我留下这样一段疑问,极具代表性:“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电视剧《少帅》里,张作霖打败仗了,北京提拔吴俊升,吴俊升直接找张作霖磕头认错去了;另一个是三国时代的曹操,任你汉献帝有再多套路,也无济于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大人物是否有扭转乾坤的实力。”

权力的学习就怕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本文的论述是如何最低损失的除掉有能量的下属。而网友的两个例子,于本文探讨的不是一件事,张作霖打败仗,北京提拔吴俊升,目的是为了挑拨他们内部斗争,吴俊升不想被当枪使,所以直接去认错,表示自己没有二心。而关于汉献帝除掉曹操,这个属于傀儡逆袭,和除掉有能量下属不是一个概念。曹操只是名义上的下属,实际上是太上皇。上级有没有扭转乾坤的实力,也会采用谋略手腕,让自己最小损失,而不是直接硬碰硬。

标签: 政治案件 政治解决 大人物犯案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