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智慧:只要这三个条件同时出现,组织必然发生混乱!

2019-7-12 Q帝 权谋分享

【出处】《资治通鉴》第93卷 晋纪15

【原文丹杨尹阮孚以太后临朝,政出舅族,谓所亲曰:“今江东创业尚浅,主幼,时艰,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以吾观之,乱将作矣。”遂求出为广州刺史。孚,咸之子也。

【译文丹杨尹阮孚因为太后临朝听政,政事由皇帝的母舅一族把持,对自己亲信的人说:“如今江东朝廷创业的时间不长,君主年幼,时世艰难,庾亮年轻,德行和信誉却未能使人信服,在我看来,祸乱将要发生了。”于是自请出任广州刺史。阮孚即阮咸的儿子。

【解析】很多人惊叹于权谋家未卜先知的能力,对其料事如神,非常羡慕,其实权谋家的预测并不神秘,他们只是发现了事物的规律,如果外部的条件符合,那么自然就会有相应的结果。比如这段通鉴材料,阮孚就提前认识到了即将来到的危险,从而远离了祸患。阮孚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

历史上太后临朝并不鲜见,远得有西汉,知名的太后一堆,近的有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都没有出现混乱,为什么东晋第三任,五岁的皇帝刚上位,组织将会出现混乱呢?熟读历史的一眼都能看出来,那些王朝的太后都是出现在王朝的末期,而且都是出身士族大家。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这三个混乱的条件同时出现,所以危机即将来临:

1、权力基础:创业尚浅

东晋317年建立,到此时326年,建国不到9年,朝廷成立的时间太短。时间短就会带来权力基础不稳的状况,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宗室不强。任何的王朝和组织建立,都是领导和一大堆的能人共同缔造的。所以,王朝初期,是明主能臣共同治国。皇帝自身的宗室能力并不强大。因此,王朝早期都会面临清理能臣的过程。东晋也不例外,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王导,王敦,一文一武就控制着朝廷的大权,而王敦刚刚发生了叛乱。皇帝背后的司马家族还没有来得及控制着核心权力。

其次是,权臣林立。因为没有来得及清理权臣,所以,权臣林立,各个世族大家,充斥着朝野,谁也不服谁,王氏家族,谢氏家族,桓氏家族,周氏家族,苏氏家族,祖氏家族,等等,他们谁也不服谁,大家都是世家,都是有功之臣,都有部分兵权和地盘,凭啥就听你太后外戚的庾氏家族的管理?大家谁也不服谁,权力划分上位边界清晰,所以,矛盾多发。

最后是,百姓困苦。因为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经济的衰败,从而让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衣冠南渡,大量的人群都跑到了南方,而东晋此时的南方的经济条件养活这么多的不干活的人,非常的困难,老百姓的赋税严重,这也让这些百姓不能够安心的从事生产,但凡有人号召造反,总有一大批人参与其中,所以,穷困的群众基础就是不稳定的火星。

2、权力环境:主幼时艰

做领导的就怕内忧外患,这样就会精力和能力分散,所以无论是搞军事还是搞政治,就怕双线作战,而此时的东晋的政治环境就是如此:

一个方面:皇帝太小。皇帝如果有威望,有能力,作为居间方,就能够平衡各方势力,但是皇帝才五岁,最高权力几乎是缺位的,这就让内部的组织权力环境缺乏稳定性,大家都想为窃取最高权力而互相争斗。为了争取最高的权力,不通过几场战争,是不会有人认输的。

另一方面:北方战乱。此时的北方,是前赵的刘曜,后赵的石勒,两位雄主的天下,他们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的对南方用兵,边境线上,几乎上每年都有战争。权力的外部环境不稳,这也就为臣下失败后,有逃跑的地方,所以,都有后路的情况下,斗争不避免。

3、权力控制:德信未孚

庾亮作为皇帝的舅舅,因为自己妹妹是太后的关系,走向了历史舞台。此时他才37岁,政治经验,非常的不成熟,也没有强大的家族力量,控盘能力有限。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是德,庾亮自身素质不高。没有高的政治能力和道德素质,对大臣的震慑能力,控制能力都非常欠缺。没人听他的,指挥不动朝廷的大臣。

其次,是信,庾亮没有自己班子。任何领导上位都要迅速的形成自己的班子,给自己团队建立恩信,这样形成一个既得利益的强硬核心,才能够控制局面。而庾亮没这么做。

所以,经过上述的条件集中爆发,阮孚就预判了组织动乱的到来,自己提前跑到广东,躲避战乱去了。后来果然就发生了苏峻叛乱,庾亮出逃。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核心的就是要明白,一个组织创业阶段是最容易出现混乱的,领导缺乏权谋控盘能力,手下人又能力强,利益划分不稳定,没有铁杆的粉丝客户群,一旦外部环境有风吹草动,这个组织立即就会面临危机。作为高手要预判这样的局面到来,而提前做准备,要么以患为利,浑水摸鱼,要么提前准备,找好后路。这是我们学习的核心意义。

 

 

标签: 组织混乱 以患为利 预判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