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晋书》:造反失败的根本原因!

2018-10-25 Q帝 权谋分享

【出处】《晋书》第58卷 列传28

【材料】《周勰传》

周勰字彦和。常默念其父的遗言。当时中原丢官失守逃避祸乱来南方的人,很多都官居显要之位,控制着吴地人,吴人非常怨恨。周勰趁此想起兵,秘密勾结吴兴郡功曹徐馥。徐馥家有武装,周勰叫徐馥假称其叔父周札的名义聚合兵众,喜欢生事作乱的豪客侠士不约而同地投奔他,以讨伐王导、刁协为名。孙皓族人孙弼也在广德起兵响应他。徐馥杀吴兴太守袁琇,拥有几千兵力,准备推举周札为首领。当时周札因病回家,听到后大惊,于是向义兴太守孔侃报告变乱情况。周勰知道周札不赞同,不敢发兵。  徐馥的党羽害怕,攻打徐馥,杀了他。孙弼的兵聚也溃散了,宣城太守陶猷消灭了他们。元帝因为周氏世代都是豪门望族,为吴人所尊奉,所以没有追根问底治罪,安抚他们如同从前。周勰被周札责怪,失意回家,淫荡放纵,常对人说:“人生能活几时,就图个痛快罢了。”死在临淮太守任上。

【解析】周勰是西晋平西将军周处之孙,他的父亲周玘,在世时受司马睿和北方士族猜忌,密谋反叛未遂,抱憾而死,临死前对儿子周勰说:“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伧”是吴人对中原人的称呼。所以,有了父亲的遗言,周勰处心积虑县找机会造反。这是他造反从谋划到失败的全过程,其经验和思路以及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一、周勰能够策动反叛的综合条件

1、权贵矛盾

当时中原丢官失守逃避祸乱来南方的人,很多都官居显要之位,控制着吴地人,吴人非常怨恨。这个权贵矛盾就是动乱能够起来的核心基础。任何动乱之源必然是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其实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结果,都会有一个总的爆发。作为革命家,就要准确的找到这矛盾,加以利用。

2、基础实力

只有矛盾只是一堆待燃烧的干柴,这个需要有一把火来点燃。而基础的武装就是这把火。周勰找到徐馥就是看中他的私人武装,这就是点燃革命的火源。无论是徐馥出于私人利益,还是青史留名,被周勰激发出的野心,让他果断的杀了吴兴太守吴琇,宣告反叛。

3、散碎势力

孙皓族人孙弼也在广德起兵响应。孙浩打大家都知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他的族人也趁机骑兵相应。其实任何时候,一旦战火点燃都会有很多人出来,趁火打劫。这些散碎的势力,如果不能够为了共同的目的先联合在一起,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

二、周勰造反失败的三大内外原因

1、缺乏政治领袖

周勰和徐馥打着清君侧的政治借口起兵,大多数造反派一开始都是这样的口号,好处就是唤起老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而且没有造反的道德压力。具有极大的政治欺骗性。使用的是叔叔周札的名义。这个手段是对的,但是做错了,应该在起兵之初,就抓住周札,胁迫为傀儡,而不是给周札告密的机会。

2、缺乏动乱环境

但是东晋此时的矛盾还只是地域矛盾,这个主要是体现在权贵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涉及到外部天灾人祸的社会环境。没有动乱的社会环境,就不会四处起火的效果,没有四处起火,当权者就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反叛者,从而赢得胜利。如果到处动乱,当权者就会兵力分散,而给造反者喘息和扩大的机会。

3、缺乏稳定队伍

徐馥的私人武装规模也不算小,短时间就拥有了几千的兵力。但是这个队伍却成分复杂“豪侠乐乱者,翕然附之。”这些人是没有政治思维和主张的。这可以说都是投机分子,有好处的时候果断坚定,没有好处,立即就会分崩离析。没有稳定的队伍,也就没有真正叫板征服的实力。

三、造反过程中的内外势力的博弈

1、家族内部矛盾

因为周勰和徐馥都没有很大的政治号召力,没有社会威望,所以必须有核心领袖才行。选择周札,但是缺乏对周札的实际控制,而导致,周札果断告密,这对周勰的打击是非常厉害的。等于一下子这个队伍没有了凝聚力。周氏家族整体利益并没有受损,既得利益群体还是大多数,周勰没有家族势力支持。

2、徐馥部下反水

徐馥利用自己的私人武装点火之后,却没有形成燎原之势。现象中的地域矛盾,没有集中爆发。而且周勰也没有彻底裹挟周札的勇气。这让徐馥手下的投机分子,一下子没有希望。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于是直接杀掉徐馥,再次做了政治投机,投降了政府。

3、元帝忍让安抚

按照正常的政治生态,谁造反,不仅仅是全部杀掉,而且要诛灭九族。但是元帝却没有这样做。不仅仅没有诛灭九族,就连周勰也继续为官。根本原因,就是周氏家族的势力太大了。如果牵连过多,恰恰会造成不必要的政治混乱。因为周氏家族其他人没有参与,元帝采用了政治妥协策略。

只有矛盾尖锐才能挑起战火,只有外部动乱才能有生存的缝隙,内部团结没有投机分子,才能强硬有力。同时具备三大条件,在加上,政治口号,魅力领袖,联合散碎势力。就能够做成大事。六个条件,只有两个,周勰焉能不败?失败后的周勰,也只能“人生几时,但当快意耳!”

标签: 政治投机 造反条件 部下反水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mou5.com sitemap